清代的翡翠可以说是早期的老翡翠,比现代的翡翠多了一些岁月的痕迹,除了本身的价值多了一些文化价值,在清代,翡翠也是广受人们欢迎的奢侈品,他往往佩戴在权势高地位高的人手中,象征着富贵,是清代最流行的首饰之一。接下来小编给您介绍清代翡翠有什么特点,清代老翡翠有多少种,有不明白的就认真看下文。
清代的翡翠仅仅是在权贵间流行,普通老百姓难得一见,珍贵的翡翠流传了至今,也成了十分昂贵的文物,价值十分的高,因此被很多人模仿,用现代处理过的BC货翡翠,冒称清代老翡翠进行贩卖,BC货翡翠不是天然的翡翠,无法经过国内鉴定所的权威鉴定,这是妥妥的骗局。高仿清代的翡翠再怎么好看,但是清代翡翠身上承载的历史底蕴却是他远远比不了了,他们经历几百年的历史沉淀,流传至今,似乎每一个翡翠身上都有着历史的故事。
1.看颜色:天然翡翠颜色自然,分布不均,绿色走向延长,大多有色的可见色根。有颜色的地方质地更加通透,而白色的地方通常没有有色的地方通透,这也是翡翠的典型特征之一。辨别非A货翡翠要注意观察颜色是否自然,如果质地稀疏,色浮于表,大多是处理过的非天然翡翠。
2.看抛光面:天然翡翠的抛光面细腻、光滑,呈带油脂的强玻璃光泽,如果在抛光面上仔细观察,通常可见到花斑一样的变斑晶交织结构,一般情况下,同一块翡翠的斑晶颗粒大小均匀;同时可见微透明至不透明的白色纤维状晶体,俗称石花或翠性。
3.听声音:轻轻敲打天然翡翠,发出的是一种清脆悦耳之声,如果是人工处理品则发出低沉闷哑的声音。
4.掂重量:由于翡翠密度大,用手掂时,有打手的感觉;翡翠的托水性很强,在上面滴水,水珠突起较高。
5.紫外线荧光灯:天然的紫色翡翠,在紫外线荧光灯的照射下一般没有荧光反应,而被染色紫罗兰翡翠在紫外灯光下,常有较明显的荧光。
6.核对证书:许多人在购买翡翠时,往往会忽略翡翠的专业鉴定证书,这是每个翡翠的“身份证”购买翡翠时是很重要的参考。证书会有这块翡翠的所有信息,可以对应翡翠检查这些信息。值得注意的是,实物吊牌和照片上的编号是一致的才对,只有A货翡翠才是天然的,B或C货都是处理过的没有价值的翡翠。
7.光线观察法:真翡翠颜色都是较为纯净光洁的,其颜色分布均匀,通常不会掺杂太多的杂色,光泽性较强。
8.看次生色,次生色就是一种黄或红色调,就是翡翠白的部分不会完白,多少会泛一点黄色调,如果太过于寡白,白的不自然,就不是天然翡翠。
8.老翡翠和现在的翡翠的鉴定依据是一样的,只是多了岁月的痕迹,大多表面会有一些划痕或小破损,保存特别完美的极少。
顶级老坑玻璃种翡翠之所以简称为“老坑”,是缅甸北部人类最早开挖的坑口所出的最好毛料,通常都是“玻璃种”翡翠,即具有如同玻璃一样透明的种水,这是翡翠最为稀有的品种。这种翡翠的色泽饱和度很高,浓郁而不灰暗,纯正而不偏色,鲜艳、均匀,玉质细腻纯净,水头儿充足,透光性佳,晶润通透,带有玻璃一样的光泽。缅甸国王、中国帝王尤其喜爱这样的翡翠宝石,于是,这种满绿的翡翠就有了后世的“帝王绿”和“帝王玉”的雅号。
翡翠,现在一般人都知道这是天然的石头(宝石)的一种,按照当代社会的价值观来看,就是身价数万、数十万、数百万、数千万甚至上亿的宝贝,但一般人却不知翡翠宝石只是已经灭绝了的翡翠鸟的代名词。
古代有一种鸟,羽毛五彩缤纷、绚丽多姿、色彩斑斓,红色、黄色、紫色、白色等集于一身,人们称之为“翡翠鸟”。古代描述翡翠鸟的诗文如“翡翠飞飞绕莲坞,一啄嘉鱼一鸣舞”,“水边飞去青难辨,竹里归来色一般”,可见翡翠鸟的羽毛具有自然天成之美。“风条摇两带,烟叶贴双眉。口动樱桃破,鬟低翡翠垂”,“先裁翡翠装成盖,更点胭脂染透酥”。从白居易、辛弃疾的这些诗句,我们可知,翡翠鸟羽毛因为美丽而成为封建时代帝王贵族狂热追逐的对象,也正是这一点,直接导致了翡翠鸟的灭绝。
天地造化,匪夷所思。飞禽里有翡翠鸟美得令人欢喜、令人仰慕,而缅甸出产宝石中有一种也是五彩缤纷、绚丽多姿,美得令人心旷神怡、爱不释手。何以名之呢?古人从翡翠鸟羽毛的色彩受到启发,于是将这样的多彩宝石称之为“翡翠”。根据中国科学院学者的研究,这一词义转换发生在清代早期,是满清的萨满文化促成的。
历史资料研究发现:清乾隆四十九年(公元1781年),值皇帝七十大寿之际,缅甸国王派遣使节“瑞贡天朝”进献了很多翡翠原石(因为旅途遥远,1782年缅王贡品才送到朝廷),这一年也是缅王对大清帝国“年年进贡,岁岁来朝”的开始,当然,每次进贡的宝物里少不了大清皇室贵族最最喜爱的翡翠原石了。此后百余年的时间里,缅王每10年一次朝贡大清国,直到1885年缅甸被大英帝国占领,这样的“进贡”才被迫停止。
常言说“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人人一生都在追求自己的心中之美。大清王朝得到缅甸大量的顶级老坑翡翠原石后,造办处的玉器匠人把翡翠原石雕琢成各种各样摆件、挂件、饰品,数量之多,今人无法想象。因为清王朝知道:这批翡翠宝石是大清帝国赖以存在的财富,也是八旗王室得以养尊处优的经济基础。然而,美梦未成真,大清王朝在1911年一夜之间倾覆了,这批顶级的老翡翠宝石除了为数不多的饰品在小范围人群中辗转流传之外,大部分奇迹般“消失”得无影无踪,直到6年前才在改革开放的经济大潮中于北京等地的古玩市场悄悄面世。